2007年,全县人民在县委、县政府的领导下,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,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,按照“生态立县、工业强县、旅游富民、统筹发展”的发展思路,努力促进经济跨越式发展。全县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,民生工程扎实推进,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,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,为科学发展、和谐发展、争先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一、综 合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,综合经济实力显着增强。初步测算,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(GDP)30.63亿元,按可比价计算,比上年增长15.1%。其中: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7.7亿元,增长9.0%;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10.3亿元,增长19.4%;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2.6亿元,增长15.1%。三次产业的比重是25.2∶33.6∶41.2。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4.7%、44.1%和41.2%,拉动经济增长分别为2.2、6.7、6.2个百分点。按户籍人口计算,人均生产总值达8643元,比上年增加1089元,增长14.4%。全年财政收入2.81亿元,增长39.7%;财政收入相当于GDP的比重为9.2%,比上年提高1.7个百分点。 2007年全县生产总值 单位:万元 指 标 绝对数 比上年增长% 全县生产总值(GDP) 306317 15.1 第一产业 77255 9.0 第二产业 102845 19.4 工业 77046 22.9 建筑业 25799 9.3 第三产业 126217 15.1 就业规模继续扩大。年末全县从业人员22.25万人,比上年增加0.13万人。其中:第一产业 10.07万人,减少0.82万人;第二产业4.55万人,增加0.56万人;第三产业7.63万人,增加0.39万人。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:经济结构性和体制性矛盾仍然较突出,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快,县域经济竞争力还不够强,经济总量还不够大;工资增长、民生工程等刚性支出增长较快,财政收支平衡的压力依然很大;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还比较低;城乡居民收入总水平仍然不高,物价涨幅较高,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健全等。
二、农 业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。2007年全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、市各项惠农政策,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,加大对农业的投入,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。全年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12.87亿元,可比增长10.1%。其中:农业产值完成5.64亿元,增长4.8%;林业产值完成2.05亿元,增长8.4%;牧业产值完成4.53亿元,增长17.4%;渔业产值完成0.29亿元,增长10.1%;农林牧渔服务业完成产值0.36亿元,增长2.3%。 适合地域特点的农业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,粮食总产创历史新高。全年粮食总产量达15.1万吨,增长2.3%。经济作物中,棉花产量1194吨,增长29.6%;油料产量10027吨,增长3.8%;蔬菜总产94700吨,增长3.8%;茶叶总产1059吨、增长22.0%。 2007年主要农产品产量 单位:吨 产品名称 绝对数 比上年增长% 粮食 150770 2.3 油料 10027 3.8 其中:花生 1610 17.9 油菜籽 7699 -0.3 棉花 1194 29.6 蚕茧 3385 21.1 茶叶 1059 22.0 蔬菜 94700 3.8 林业生产稳步发展。全县共完成人工造林1052公顷,幼林抚育作业面积6667公顷次,成林抚育面积8770公顷,实施封山育林3834公顷。全县森林覆盖率64.2%,自然保护区面积达6906公顷。 畜牧业生产快速增长。全年肉类总产量23794吨,增长13.8%;禽蛋产量4654吨,增长8.6%;全年生猪出栏11.27万头,增长1.8%;家禽出栏1422万只,增长44.1%。全年水产品总产量3302吨,增长9.5%。 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13.98万千瓦,比上年增长5.5%;其中拖拉机2115台,增长18.8%;全年化肥施用量(折纯)10108吨,农村用电量达8470万千瓦时,全县有效灌溉面积达16.22千公顷;年末农村饮水安全达标人口为16.1万人,农村自来水供水人口4.1万人,实现了村村通电、通邮、通电话、通汽车。
三、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持续较快增长,对经济拉动作用增强。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7.7亿元,增长22.9%,其中,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.2亿元,增长33.8%。国有企业、股份制企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。 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单位:万元 指 标 绝对数 比上年增长% 规模以上工业 61515.3 33.8 其中: 轻工业 18646.8 25.2 重工业 42868.5 37.8 其中: 国有企业 4632.3 46.7 集体企业 6079.1 -3.0 股份制企业 40853.5 43.3 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 7554.5 21.0 其他 2395.9 22.4 截止到2007年末,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9户,比年初增加15户。其中有6户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亿元。工业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优化,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所属的24个行业中,有19个上升、5个下降。其中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实现增加值增长459.2%、纺织服装制造业增长296.2%、金属制品业增长121.1%。全年新产品产值1.31亿元,增长74.2%。传统的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、农副食品加工业、电力生产和供应业分别完成工业增加值13923.8万元、9326.2万元和8268.5万元,列前三位。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,交流电动机4984.9万千瓦,增长66.1%;白酒262千升,增长5.2%;丝119.5吨,增长19.6%;水泥8.2万吨,增长16.9%;铜材15201吨,增长9.1%;生铁30637吨,增长34.8%;钢材57513吨,增长109.9%;发电量29797万千瓦小时,增长81.9%。全年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累计用电量14672万千瓦小时,增长12.4%。 2007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单 位 绝对数 比上年增长% 发电量 万千瓦小时 29797 81.9 5.2 白酒 千升 262 丝 吨 119.5 19.6 机制纸及纸板 吨 21876 -6.4 水泥 万吨 8.2 16.9 生铁 吨 30637 34.8 钢材 吨 57513 109.9 铜材 吨 15201 9.1 大米 吨 4863 -10.7 交流电动机 万千瓦 4984.9 66.1 工业经济运行质量较好,经济效益大幅提高。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1.8亿元,比上年增长37.8%;产销率96.1%,比上年下降3.3个百分点;实现利税16238万元,比上年增长28.5%,其中利润6765万元,增长91.3%;亏损企业17家,比上年下降5.6%。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68.6%,比上年提高6.5个百分点,其中总资产贡献率为14.96%,下降7.34个百分点;成本费用利润率2.18%,上升0.82个百分点;资本保值增值率115.13%,比上年提高14.13个百分点;全员劳动生产率67383元/人,下降594元/人;流动资产周转率为5.26次/年,提高1.55次/年。 建筑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。全县共有资质以上建筑企业11家,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完成增加值2.58亿元,比上年增长9.3%。资质等级三级及以上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4.31亿元,增长16.0%;房屋建筑施工面积69.3万平方米,增长27.2%,其中新开工面积57.8万平方米;房屋竣工面积52万平方米。
四、固定资产投资和招商引资 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241131万元,增长55.5%。其中: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96973万元,增长50.4%;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232万元,增长57.3%;房地产投资完成28926万元,增长101.4%。 从产业看,第一产业投资9090万元,增长47.3%;第二产业投资146938万元,增长74.2%;第三产业投资85103万元,增长31.9%。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,城镇化进程加快。城镇功能逐步完善,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全面提升,县财政暨政务服务中心、12315消费者维权中心、广电中心、县医院住院大楼、中医院门诊大楼等一批便民利民设施相继竣工,交付使用。环城东路、交通路等主干道改造如期完成,丁黄公路青弋江大桥顺利开工,公安“两所一队”搬迁完成,交警122指挥中心建设进展顺利。
招商引资成效显着。全县实际利用省外内资122120万元,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10.9%,增长32.5%,引资成果继续扩大。其中:工业类项目到位资金90420万元,占总量的74.0%;农业项目到位资金2950万元,占总量的2.4%;旅游类项目到位资金13550万元,占总量的11.1%;其他类项目到位资金15200万元,占总量的12.5%。引资总量中,来自苏浙沪地区的达110100万元,占总量的90.2%。 至年末,全县利用省外资金项目达103个,其中:新建90个;千万元以上的项目46个(新引进35个),亿元以上的项目8个。全部项目中,工业类项目81个、农业类项目4个、旅游类项目12个,其他项目6个;
五、商业、外贸和旅游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。全年全社会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00192万元,增长18.9%。分销售区域看,县城消费品零售额完成58854万元,增长19.2%;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完成41338万元,增长18.6%。分行业看:批发零售贸易业完成81582万元,增长18.4%,住宿餐饮业完成17236万元,增长22.7%。 对外贸易快速增长,利用外资取得新进展。按海关统计数,全年全县完成进出口4830万美元,增长31.1%,其中:出口完成3360万美元,增长1.1%;进口完成1470万美元,增长达305.0%。全年实际利用外资628.8万美元,增长31.0%。新增5家外贸进出口企业、1家外商投资企业。 旅游经济再创新高。全年接待游客突破百万大关,达到105.7万人次,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.1亿元,分别增长50.6%和51.0%。旅游综合实力跃居全省第六位。荣获省“旅游工作优秀县”称号。云岭景区跻身“全国红色旅游十大景区”;查济村荣获“中国首届景观村落”、全省“十大美丽乡村”称号。黄田凤子河景观入选“中国首届经典村落景观”。创建全省最佳旅游乡镇1个、优秀旅游乡镇2个、省级农家乐示范点2个。成功举办第二届月亮湾生态旅游文化节、新四军成立七十周年书画展。
六、财政、金融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。全县全部财政收入(不含基金)完成28117万元,完成年度任务112.5%,增长39.7%。其中:地方财政收入17862万元,完成年度任务115.2%,增长51.6%。在地方财政收入中,国税完成2749万元,完成年度任务101.3%,增长17.2%,地税完成10965万元,完成年度任务120.4%,增长74.8%。基金收入完成27047 万元,增长70.0%,其中:社保基金征收完成11997万元,增长32.8%。全县一般预算支出(不含基金)48036万元,增长13.3%。其中:一般公共服务支出8181万元,增长19.5%,用于农林水事务支出4440万元,增长31.0%,教育支出8905万元,增长5.5%,医疗卫生支出3743万元,增长23.4%,环境保护支出207万元,增长80.0%,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9912万元,增长9.0%。基金支出27596万元,增长82.5%,其中社保基金支出11448万元,增长36.8%。 金融运行健康平稳。年末,全县金融系统各项存款余额347631万元,比年初增加40668万元,增长13.2%。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345995万元,比年初增加39912万元,增长13.0%。其中:储蓄存款251836万元,比年初增加20940万元,增长9.1%。各项贷款余额183267万元,比年初增加39088万元,增长27.1%,其中对农业贷款49603万元,比年初增加7272万元,增长17.2%,对工业贷款7466万元,比年初增加1355万元,增长22.2%。
七、交通和邮电 交通运输、邮政电信业继续发展。全年交通运输、仓储及邮政业实现增加值2.8亿元,增长16.8%。 全年全社会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运输量176万吨,货运周转量4400万吨公里;完成客运量86万人次,旅客周转量9687万人公里。全县民用汽车7156辆,增长13.0%,其中私人小型汽车3226辆。 电信部门全年完成电信业务总量9811万元,增长24.7%;邮政业完成业务总量1330万元,下降2.8%。村村通邮,农村投递路线(单程)总长度达854公里。全县年末固定电话用户数达9.64万户,移动电话用户数达11.2万户,分别增长3.5%和59.8%,固定电话普及率达68%,个人手机普及率36%,互联网用户10000余户。
八、教育、文化和卫生 教育布局得到调整,教育资源继续优化,素质教育继续推进,教育质量明显提高。截止2007年,全县共有各类学校135所,其中:成人中专1所、职业高中2所、普通中学21所、完全小学52所、幼儿园59所。在校学生42864人,其中:普通高中在校生5489人,职业高中在校学生5170人,普通初中在校生9686人,小学在校生16294人,其他在校生6225人。全县小学毕业普及率100%,初中毕业普及率97.1%,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84.1%。各级各类学校教职工2910人,其中专任教师2563人,小学、初中、高中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达到100%、99.6%和98.3%。高考万人达线率再创历史新高,中考成绩继续保持全市第一。县职高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。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。全县共有农村集镇文化中心8个,群众业余文艺团队1个,公共图书馆1个。非物质文化遗产4个,其中涌溪火青、花砖制作技艺列入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。校园文化、社区文化、广场文化、企业文化、节庆文化活动广泛开展,收到良好的效果。全年电脑体育彩票销售642万元。 2007年末,全县有广播电视台1座,广播综合覆盖人口达32.7万人,电视综合覆盖人口34.2 万人,有线广播电视用户数达3.25万户,有线广播电视传输干线网络总长达190公里,全年公共广播、电视节目播出时间分别达1924小时、6646小时,广播覆盖率为92.4%,无线电视覆盖率为95.2%。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。2007年末,全县拥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49个,实有床位643张,专业卫生技术人员801人,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346人,注册护士225人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良好,全县共有24.5万农民参加,参合率86.1%,村级覆盖率100%。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,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得到加强,重大疾病预防控制、医疗救治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扎实开展,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。
九、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工作成效明显。全县大力开展环境综合整治,2007年工业污染治理项目12个,治理总投资406万元。全年工业废水排放总量983万吨,工业废气排放总量9.5亿标立方米,工业粉尘排放量394吨、回收359吨。主要污染物COD实际排放量2471吨,二氧化硫排放量785吨,分别比上年下降27.0%和15.3%。全年关闭污染落后造纸企业2家,淘汰落后生产工艺6项。2户企业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,6户造纸企业实现废水达标排放。 十、人口、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增长保持较低水平。2007年末全县户籍总人口354548人,其中非农业人口67540人,占总人口19.0%。男性人口185662人、女性人口168886人,性别比为109.93∶100。全县人口出生率为8.12‰,比上年下降1.08个千分点;死亡率为5.66‰,比上年下降3.73个千分点;自然增长率为2.46‰,城镇化率达34.5%。 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。全县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9705元,比上年增长26.8%;农民人均纯收入3405元,增长19.1%。居民住宅条件继续改善,人均住房面积达34.1平方米。 社会保障事业稳步发展。职工基本养老保险、失业保险、医疗保险、工伤保险、生育保险制度继续推进。全县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26834人,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15200人,参加城镇医疗保险的人数24640人。新增就业1608人、再就业269人。新增个体工商户2058户、私营企业172户。全县共发放基本养老金5600万元、失业救济金135万元、支付医疗保险金1793万元,分别比上年增长6.2%、-68.4%、12.5%。工伤保险人数迅速增长,参保人员达12580人,支付工伤保险金90.2万元,增长6倍以上。全县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1.96%。 城乡低保制度稳步推行,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。全年累计2816户共4052人享受城镇最低生活保障,7842户共12651人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。城乡医疗救助水平不断提高,全年累计救助1.2万人次,救治救助各类传染病人269人。双拥和优抚安置政策进一步落实,重点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稳步提高。
注:1、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、产值指标绝对数按现价计算,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。 2、本公报部分数据(GDP、规模以上工业、建筑等)为初步统计数据。 3、人口资料以公安部门数据为依据。
| |